花2000万人民币买艘退役航母,结果光是船上拆下来的电缆,转手就卖了3700多万。这事儿听着跟网络段子似的,但它却真真切切地发生了。一边是土耳其的拆船厂老板,数钱数到手抽筋;另一边,却是曾经的“日不落帝国”英国,对此事三缄其口,尴尬得脸都绿了。
这笔买卖里,拆一个钢铁疙瘩,居然比挖金矿还来钱。真正让人脊背发凉的,不是土耳其人赚了多少,而是英国人到底亏了什么?一艘功勋赫赫的航母,代表着国家颜面的重要资产,它的最后一笔账,怎么就成了一场谁也说不清的糊涂买卖?
故事的主角,是英国皇家海军的“卓越”号航母。这艘排水量2.2万吨的巨舰,从马岛打到波斯湾,是英国海军当年响当当的门面。可英雄总有迟暮时,2014年8月,服役了32年的“卓越”号,在朴茨茅斯港凄凉地降下了旗帜。
退役后的日子更不好过。高昂的维护费和紧张的港口泊位,让它成了一个烫手山芋。在港口孤零零地生了两年锈之后,英国国防部终于下定决心,要把这个“包袱”给甩了。
捡了芝麻丢了西瓜
2016年,一纸招标公告贴了出来,条件很简单:谁买都行,但只能拆解回收,不许转卖,也不许改成博物馆。最后,一家土耳其公司以210万英镑(约合2000万人民币)的价格,几乎是按废铁的斤两,把这艘曾经的海洋霸主给“提”走了。
然而,当土耳其人开动乙炔焊枪的时候,所有人都傻眼了。这哪里是拆废铁,这分明是在拆一座移动的宝库!英国媒体后来曝出的账单,简直让人惊掉下巴。
船上拆出来的上万吨黑色金属,卖了533万英含;600多吨有色金属,又入账160万英镑。最离谱的是那些密如蛛网的电缆,虽然总重只有112吨,却卖出了390万英镑的天价,折合人民币超过3700万!
里外里这么一盘算,总收益超过1000万英镑,净利润是买价的五倍还多。这还不算完,这艘“卓越”号,仅仅是这家土耳其公司拆解的第22艘英国退役军舰。在它之前,靠着拆另外21艘英国军舰,人家已经赚了2.2亿英镑。连英国海军内部人士都看不下去了,悄悄透露:这些船“被严重低估了”。
自家后院的金矿为何不挖
很多人肯定纳闷,这么赚钱的买卖,英国人自己不会干吗?难道曾经的“日不落帝国”,真的穷到连这点钱都看不上了?表面上,是财政紧张,急着处理掉这些吞金兽。但往深了挖,原因却尴尬得让人哭笑不得。
不是不想拆,是压根没法拆。英国人是被自家严苛到“不近人情”的环保法规,给结结实实地捆住了手脚。航母这种复杂的大家伙,肚子里全是石棉、重金属、油污废液这些要命的东西,处理起来极其麻烦。
处理这些有毒废料,需要专门的许可证。英国的环保部门直接划下一条红线,本土绝大多数拆船厂,连竞标的资格都没有。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:想卖,但国内没人敢接盘,也没人能接盘。
最后的结果,只能是把拆解业务外包给国外。为了让外国公司愿意接这个“脏活累活”,价格自然是一降再降。在官员们看来,能尽快甩掉这个包袱,就是节省预算。可这番操作,无异于打着“环保”的旗号,把真金白银的国家资产,当垃圾一样贱卖了。
别人家的航母账本
退役航母的最终归宿,从来都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。它背后,是一个国家国力、产业、法规和脸面的复杂博弈。
你看看美国人。他们的航母,尤其是“企业”号那种核动力航母,退役后的拆解费用能高达10亿美元,比当年造一艘的钱还多。拆解核反应堆,清理放射性物质,没半点经验可循,每一步都像在拆炸弹。
尽管如此,美国也绝不会把航母卖给外国拆。他们的选择要么是长期封存,要么是直接炸沉当人工鱼礁,要么是改造成博物馆。像“大黄蜂号”和“中途岛号”,如今都成了热门景点。花钱再多,技术再难,但主动权和核心机密,必须攥在自己手里。
英国显然没有美国那样的财力。新航母嗷嗷待哺,老航母的维护成本又压得喘不过气。再加上环保法的条条框框和本土拆船业的萎缩,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“卓越”号这样的功勋老兵,被别人论斤称走。
而在这场游戏中,最精明的玩家,恰恰是土耳其这样的国家。他们不造航母,但他们是拆航母的专家。通过大量承接国际拆船业务,不仅赚得盆满钵满,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回收产业链,积累了别人没有的核心技术。表面上是赚辛苦钱,实际上是在全球航母退役市场里,完成了自己的产业升级。
结语
回头再看“卓越”号这笔交易,买家账目清晰,赚得明明白白;卖家却账目模糊,亏得稀里糊涂。一个国家的制度,如果连自己口袋里的最后一笔预算都管不住,连最后一吨战略资源都守不好,那无疑是巨大的失败。
这场发生在全球退役航母市场的分账游戏,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海军而言,既是一面镜子,也是一堂深刻的课。我们不仅要造得起航母、用得好航母,更要从现在开始就想清楚,未来当我们的航母功成身退时,如何让它的每一寸钢板、每一根铜缆的价值,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,而不是悄无声息地流入别人的钱袋。
网络股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