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战略的本质,从来不是一套完美的 “顶层设计”,而是企业对时代环境、行业周期、客户需求的动态适配!管理学的核心,也正是在不同发展阶段里,企业如何通过战略适配找到生存与增长的路径。
说战略本质是适配,并非否定企业的技术、资本与团队能力。但如果脱离了对外部环境的适配,再强的能力也无处发力 —— 改革开放之前,中国企业几乎谈不上 “战略”,不是企业没有能力,而是计划经济的环境,根本没有给企业自主选择战略方向的空间。
从战略适配的视角看,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,中国经济每经历一次关键转型,就会催生一波企业战略的 “适配浪潮”。但凡能跟上其中一次浪潮、完成战略调整的企业,基本都能从 “生存” 走向 “领先”。
总体来看,中国企业在过去 40 多年至少经历了 “六次” 战略适配浪潮:
第一波战略浪潮(1980 年代):生存型机会捕捉 —— 从 “无战略” 到 “抓空隙”改革开放之初,中国经济最大的矛盾是 “物资短缺”,政策刚刚松动,市场空白随处可见。这一阶段企业的 “战略”,本质是 “抓生存机会”—— 没有复杂的规划,只要能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,就能活下来、活更好。
当时的企业,无论是乡镇企业、街道作坊,还是最早的个体户,战略逻辑高度一致:盯紧 “政策允许的空隙”“市场短缺的品类”。比如江苏华西村的纺织厂、浙江温州的小五金作坊,不追求技术领先,不纠结品牌建设,核心就是 “快速生产、满足刚需”。
这批企业的共同特点是 “敢闯敢试”:在 “投机倒把” 还没完全摘帽的年代,他们先一步嗅到政策松动的信号,把 “小买卖” 做成了 “正经生意”。这波战略适配的意义,不在于多先进,而在于让中国企业第一次有了 “战略意识”—— 原来企业可以自主选择 “做什么、不做什么”,而不是等着计划分配。
第二波战略浪潮(1992 年前后):市场化转型 —— 从 “靠计划” 到 “靠市场”1992 年南方谈话,彻底终结了 “姓资姓社” 的争论,中国正式确立市场经济道路。这一转折让企业的战略逻辑发生根本变化:过去靠 “计划指标” 活,现在要靠 “市场竞争” 活;过去的对手是 “隔壁厂”,现在的对手是 “全行业”。
这波战略适配的核心是 “向市场转型”:一方面,传统国企开始剥离 “非市场职能”,聚焦核心业务(比如海尔砸冰箱抓质量、联想从 “中科院计算所” 转向 “电脑制造”);另一方面,大量知识分子、体制内人员下海,带着对市场的敏感制定 “差异化战略”—— 有的做细分品类(如娃哈哈做儿童饮料),有的做渠道创新(如国美靠 “低价连锁” 打开家电市场)。
今天活跃在中国企业界的中坚力量,很多都是当年靠 “市场化战略” 站稳脚跟的:他们不再等政策、靠资源,而是把 “客户需求”“成本控制”“渠道覆盖” 当成战略核心。这波浪潮也让 “战略” 从 “偶然选择” 变成 “必然要求”—— 不懂市场化战略的企业,很快被淘汰。
第三波战略浪潮(1998 年前后):规模化扩张 —— 从 “小而活” 到 “大而强”1998 年朱镕基改革是关键转折点:国企 “三年脱困” 推动行业整合,房地产市场化激活上下游产业链,基建投资拉动制造业需求,“积极财政 + 稳健货币” 为企业扩张提供了资金环境。这一阶段企业的战略核心,从 “活下来” 变成 “做大做强”—— 靠规模降成本,靠规模占市场,靠规模筑壁垒。
这波战略适配有两个典型方向:一是 “跟着基建、房地产做配套”,比如建材企业(海螺水泥)扩产能、家电企业(美的)做规模化生产,靠 “量大价低” 抢占市场;二是 “国企整合 + 民企补位”,比如钢铁、汽车行业通过兼并重组减少无序竞争,民营企业则在细分领域做规模化(如吉利靠 “平价轿车” 快速扩产)。
房地产的市场化尤其关键 —— 它不仅带动了上游的钢铁、水泥、家电,更让 “规模化战略” 有了明确的需求支撑:只要能跟上房地产的增长节奏,扩产能、建渠道就不会错。这波浪潮持续近 20 年,直到 2022 年行业周期调整,“规模化战略” 才逐渐让位于 “精细化战略”。
第四波战略浪潮(2001 年入世后):全球化布局 —— 从 “国内卷” 到 “全球抢”2001 年中国加入 WTO,本质是 “中国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”:世界向中国敞开市场,中国的 “低成本制造优势” 有了释放空间。这波战略适配的核心是 “走出去、接订单、做代工”,从 “国内竞争” 转向 “全球分工”。
当时的企业战略逻辑很清晰:要么做 “全球代工”(珠三角的电子厂为苹果、三星做配件),要么做 “全球贸易”(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卖到全世界),要么做 “资源全球化”(中企去海外找铁矿、石油,保障生产)。哪怕是传统制造业,也把 “出口占比” 当成战略 KPI—— 比如格兰仕靠 “全球代工” 做到 “微波炉全球第一”,华为靠 “海外通信工程” 打开国际市场。
这波浪潮的意义,不在于 “赚了多少外汇”,而在于让中国企业学会了 “按全球标准做战略”:要符合国际质量体系,要适应海外法规,要应对跨文化竞争。不懂全球化战略的企业,只能在国内 “内卷”;懂的企业,很快成长为 “跨国公司”。
第五波战略浪潮(2003 年非典后):数字化转型 —— 从 “线下跑” 到 “线上转”2003 年非典是 “意外催化剂”:线下消费、线下办公受阻,倒逼企业寻找 “线上解决方案”。这一年被视为 “中国互联网元年”,也开启了企业 “数字化战略” 的浪潮 —— 战略核心从 “靠线下渠道” 变成 “靠线上效率”。
这波战略适配分两类企业:一类是 “原生互联网企业”,靠 “线上场景” 做战略创新 —— 淘宝解决 “线下购物难”,腾讯靠 QQ 解决 “远程沟通难”,京东靠 “自营物流” 解决 “线上配送慢”;另一类是 “传统企业触网”,把线下业务搬到线上 —— 比如苏宁从 “线下家电连锁” 做 “苏宁易购”,李宁从 “线下门店” 做 “电商旗舰店”。
数字化战略的本质,是 “用技术重构业务流程”:过去靠业务员跑客户,现在靠线上平台获客;过去靠人工管库存,现在靠大数据预测需求。这波浪潮至今仍在延续,只是从 “简单触网” 变成 “深度数字化”—— 没有数字化战略的企业,连客户都找不到。
第六波战略浪潮(当下):智能化重构 —— 从 “效率提升” 到 “价值再造”当下全球最大的战略风口,是 “人工智能 + 产业融合”。大数据、算力突破、大模型技术的成熟,让 “AI 重构业务” 不再是概念,而是实实在在的战略选项。这波战略适配的核心,不是 “用 AI 降本”,而是 “用 AI 创造新价值”—— 颠覆传统业务模式,满足过去满足不了的需求。
比如制造业的 “智能工厂”:靠 AI 优化生产流程,不仅能降本 10%-20%,还能实现 “柔性生产”(小批量、定制化),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;服务业的 “AI + 养老”:用智能穿戴监测老人健康,用 AI 客服响应养老需求,解决 “银发经济” 里 “人手不足、服务不及时” 的痛点;零售业的 “AI 推荐”:不是简单推送商品,而是靠大模型理解客户的 “潜在需求”(比如给宝妈推荐 “育儿知识 + 母婴用品”)。
这波浪潮的关键,在于 “不是为了 AI 而 AI”,而是 “AI 适配业务”:有的企业用 AI 做研发(比如药企靠 AI 筛选新药),有的用 AI 做营销(比如车企靠 AI 做用户画像),有的用 AI 做供应链(比如物流企业靠 AI 预测运力)。不懂 “智能化战略” 的企业,会被新的价值体系淘汰;懂的企业,能在老行业里挖出 “新机会”。
战略适配的逻辑变了:从 “抓大浪潮” 到 “精准场景”过去 40 年,中国企业的战略适配,靠的是 “抓大浪潮”—— 只要踩准时代的大方向(市场化、全球化、数字化),战略就不会错。但随着中国经济从 “高速增长” 转入 “高质量发展”,“大而全” 的战略浪潮基本结束了,取而代之的是 “小而精” 的 “场景化适配”。
也就是说,高质量发展阶段,没有 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 的战略,只有 “适配细分场景” 的战略:在银发经济里,战略是 “AI + 养老服务”;在新能源里,战略是 “储能 + 电网适配”;在制造业里,战略是 “工业互联网 + 柔性生产”。每个行业都在被智能化、数字化重构,战略的适配点,藏在 “客户的具体痛点里”,藏在 “行业的细分场景里”。
“企业成事靠适配”,就像过去 “人生发财靠康波”—— 康波周期的核心是 “抓趋势”,战略适配的核心是 “跟趋势走、为客户变”。现在的战略不是 “等浪潮来”,而是 “在自己的行业里造浪潮”:用智能化重构业务,用场景化满足需求,这才是当下战略适配的关键。
未来的企业竞争,不是 “谁的战略更宏大”,而是 “谁的战略更适配”—— 适配客户需求,适配行业变化,适配技术趋势。能做到这一点,哪怕是小公司,也能在细分领域里做 “头部”;做不到这一点,再大的企业,也会被时代抛弃。
图片
[ END]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网络股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