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7年7月,冼恒汉在甘肃兰州的生活与工作经历了将近27个春秋,终于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。他的上级明确表示需要他“动一动”,并为他重新安排新的职务。然而,当他返回北京等待工作变动时,命运的安排却让他在此地沉寂了整整五年,期间的每一天都显得无比漫长。最终的结果让他感到难以承受,内心充满了不甘与迷茫。
虽然很多年轻一代的人可能对冼恒汉并不熟悉,但他实际上是一位从政工系统起步的将领。他虽然出生于广西,但因参与中央红军转战陕北,从此便与这个大西北的土地建立了深厚的缘分,整整半个世纪的岁月在此流转。抗战时期,他在著名的贺老总的指挥下奋斗,解放战争中又在彭老总的领导下拼搏。冼恒汉的回忆录中提到,自己最为敬佩的人便是贺老总,深厚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。
在1967年,军队被赋予了支援地方的重任。这一年度,他的职务发生了重大变化,不仅从第二政委升迁为第一政委,还兼任党委第一书记,甘肃省革委会的主任职务也落到了他的肩上。相比于军队的工作,地方工作的复杂性让他倍感压力,尤其是在农业和工业这两个领域,既要振兴农业,又要推动工业发展。
展开剩余68%甘肃作为一个农业大省,时常面临干旱和少雨的问题,农作物的丰收还常常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,甚至在灾年时候面临温饱问题,很多人被迫离乡背井,甚至去乞讨生活。对于冼恒汉这个省级领导而言,他的首要任务便是要找到切实的办法来发展农业,确保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,这绝不能够依赖气候的变化。
为了有效解决旱涝问题,冼恒汉意识到兴修水利工程是当务之急,但是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,他不得不向上级请求支持。经过他的努力,农业产量逐渐回升,农民逃荒的现象也明显减少。从这一点来看,身为军队出身的干部,冼恒汉表现出了非凡的执行力,尽管面临许多困难与缺乏经验,但他的学习与实干精神却使得成绩显著。
然而,尽管他致力于发展农业与工业,仍无法逃避一些不愿面对但又不得不承担的责任。在兰州铁路局的问题上,尽管铁路局隶属于铁道部而非地方政府,可是一系列的运输问题却严重影响了经济建设,导致上级不得不派遣铁路部门人员来调查。经过一系列反复的沟通洽谈,这场干预最终造成了不少干部的不满及伤害,这也成为冼恒汉被免职的原因之一。
在反思自我时,他承认在处理某些问题上确实存在不当之处,但他同样也是执行政策的执行者,对于问题的复杂性他亦有所认识。实际上,像他这样面临困境的人并不少见,而许多同事依然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,而他却不幸落马。1977年,尽管上级表示需要他重新安排工作,他经过认真思考后同意了。然而,待在北京等待的日子却是一种异常煎熬,五年时间没有任何动静。
在这期间,中央出台了干部年轻化的政策,令众多老将纷纷退休,而他渐渐也感受到自己年纪渐长,是否会面临离休的命运也成了他心头的一道难题。令他意想不到的是,军区对他进行了重新审视,并试图解决过去的历史问题,然而这一过程却将他错综复杂的职业生涯甩回了风口浪尖。在被无端指责为“四人帮”的“代理人”后,这一切让他难以承受,甚至因精神压力而住院。
他无法理解,时间过去了五年,为什么还要重新追究往事。最终,他被迫做出了退出现役的决定,心中充满无奈与不甘。他始终坚信自己在兰州军区工作期间以及在甘肃地方工作时,都是根据上级的指示按章办事,遇到重大问题时也经常委会讨论,所有的决策都是集体的产物。他认为,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,甘肃也并不是唯一受到冲击的地区。
之后,他多次向上级申诉,但似乎一直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。最终,他的党籍、军籍得以恢复,待遇从师级提升至军级,但其中的原因始终是个谜。而晚年冼恒汉在回首过往时,充满了遗憾和无奈,内心深处对那些未能妥善解决的问题仍旧耿耿于怀。
发布于:天津市网络股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